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研究中心专家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3-11-07 11:01:40 点击:1268 作者:黄偲聪 孙雅晨 编辑:郑苗苗
2023年10月29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时代新人培养”——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研究中心专家研讨会在安徽芜湖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考试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省优秀教研员和心理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旨在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助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刊质量和专业影响力。
陈滨滨社长致辞
会议伊始,由开明出版社社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社长陈滨滨作开幕致辞,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作主旨演讲。陈滨滨社长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与会专家学者、业内同仁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回顾并肯定了杂志创刊二十二年来的工作成果,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顺利建成和未来发展表示了诚挚的祝贺和殷切的希望。
林崇德教授作主旨演讲
林崇德教授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主持人,他在主旨演讲中对杂志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围绕“时代新人的高质量培养”这一主题,他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了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认为整体上学生主流是健康的、阳光的,但是出现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妨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分析形势、探索源头、把握规律、系统解决、讲究方法、找出重点、正面教育、追求实效”。
林教授同时呼吁本次研讨会为贯彻落实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精神作出努力,特别是应强调坚持“全面发展、健康第一、提升能力、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讲究“五育并重”,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在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和干预问题方面,林教授指出需要关注研究方法,理清心理危机包含心理、生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复杂成因,避免简单、片面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危机发生率挂钩,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和及时干预工作。
最后,林教授特别指出了现阶段创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大家“一起着力蹚出新时代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自己的路子”。
之后在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环节,由俞国良教授和陈滨滨社长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研究中心揭牌。陈滨滨社长还为俞国良教授、边玉芳教授等与会专家颁发“学术顾问”聘书,并由专家为各地教研员颁发“特约教研员”证书。
何妍主编作工作报告
其后,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编何妍针对杂志办刊成果、研究中心规划及主要业务作简要报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致力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助力时代新人培养,助力健康中国、幸福中国建设。杂志专注行业知识服务,高度重视期刊内容质量,紧跟时代需求和读者需要,突出专业特色和多元表达。
杂志近年积极开展融媒体传播,不断拓展期刊的影响力。2023年5月至6月,杂志社与微信视频号等机构共同举办《先快乐,再发光》202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公益直播活动,直播累计观看量达418.8万次,视频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触达人次1015.1万,为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杂志尝试通过“健康杯”“大有杯”等系列评优评选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等图书出版、“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等多种模式推动期刊品牌推广。
何主编介绍道,今后杂志社将以研究中心为学术支撑平台,构建包含测评与建档服务、课程与教学服务、辅导与咨询服务、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和教研成果推广应用服务等十个子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报告最后,何主编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河南工作站为例,具体说明了杂志社整合全国优质专家资源和教育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站式系统服务的模式及相关实践经验。
专家介绍
(以下以姓名拼音排序)
边玉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程方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戴斌荣教授: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董艳菊老师:北京市三十五中高级心理教师,北京市西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
高永金老师:广西教育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教育评估室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
郭喜青老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院长。
庞红卫老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
辛自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心理技术与应用》主编。
姚本先教授:合肥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俞国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
臧铁军研究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委员会考试指导专委会委员。
赵世俊老师:江苏省心理特级教师,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首席心理咨询专家、督导。
郑希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部副部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
在会议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与高质量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等议题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重点选题方向和研究中心的结构与功能完善,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俞国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规范的发展方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高效能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是由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趋势决定的,伴随而来的研究范式的变革将为新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学的诞生奠定基础。边玉芳教授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如何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共建良好的社会生态,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程方平教授提醒,需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模式化、教条化,应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通过“五育融合”携手其他学科教师,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度与影响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作用。戴斌荣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处理好经验、习惯和科学的关系;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预防和“治未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应重点关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庞红卫老师建议通过开展循证研究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提升,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可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方面,边玉芳教授强调要谨慎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和需求对心理测评的项目和数据作具体分析和讨论;对于极端案例,不能仅依靠表面测评数据作简单的判定和筛查。庞红卫老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看到学生的情绪问题多源自于学习问题;还要重点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和基本定位。赵世俊老师建议关注学校心理干预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并为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臧铁军研究员呼吁在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之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鼓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推动教育考试的改革,从而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有关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方面,边玉芳教授引用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当今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最急需解决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多关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长,积极思考如何帮助这类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程方平教授提议需要推动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推广,通过音乐、戏剧、体育等多种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戴斌荣教授指出应整合资源,协调学校、专家和家长——学校组织、专家科普、家长学习并实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各自发挥积极作用。郭喜青老师表示,家校社协同依靠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家长更要注重自我成长,学习和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树立并更新科学的养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庞红卫老师指出可以采用送教上门、工作坊研讨和树立优秀典型案例等方式来破解家校社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注重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家庭教育内容推广的成效。赵世俊老师呼吁国家从立法层面来促使家长、教师、班主任和校长等教育工作者协同帮助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认为家长和教师应协同开展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工作。臧铁军研究员认为中小学生考试压力是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他提出学校教师应采用正向的心理疏导方式缓解学生考试压力,帮助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推动学生形成更高的专注力,以及对考试的积极认知和对学习的阳光心态。
在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方面,董艳菊老师呼吁重视一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程方平教授建议除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之外,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也应拥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素养。郑希付教授提出建立统一标准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平台,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辅导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经验的培育、交流与推广方面,董艳菊老师从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指出应重视对心理测评结果的妥善应用,以及心理测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闭环设置。高永金老师介绍了广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医教结合和常态化主题教育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包括边境欠发达地区的送教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辛自强教授表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经验的推广需要侧重提炼教育模式,而非心理问题的疗法或干预模式。
在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及其研究中心发展方面,边玉芳教授指出,研究中心应为杂志服务,为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研究过程中突出重点、聚焦关键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对从业者的引领作用。程方平教授和郑希付教授建议研究中心可以作为研究、实践、教学、资源、数据发布等成果的展示平台,研究中心可定期对中小学生作大样本调查,并邀请专家进行详细点评和解读,提高研究结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庞红卫老师还建议,杂志在现有宣传平台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和成功范例的宣传推广。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选题重点和方向,辛自强教授认为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问题的战略性思考,比如心理健康的表象与真相问题、案例与数据的关系问题、西方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等问题,建议杂志加强与一线教师的广泛联系,将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广、普及和应用,进而引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
研讨会结束之际,陈滨滨社长作总结发言,陈社长首先对专家们在研讨会过程中提出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将整合杂志社相关资源和平台,努力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书系》
微店扫码购买
扫码了解书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