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秀的女性榜样致敬:走进女性教育家吴贻芳
时间:2024-03-11 09:57:19 点击:472 作者:黄可心 编辑:郑苗苗
值此三八妇女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教育家——吴贻芳。
吴贻芳的一生是艰难却绚烂的,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甚至还缠过脚。1904年吴贻芳和姐姐在负东洋留学过,具有新派思想的姨父帮助下,进入杭州弘道女子学校,接受到爱国主义启蒙教育,后又开始学习英语,考进上海启明女子学校。但当吴贻芳在学习之路上昂首阔步扬帆前行之时,家庭的变故接踵而至,父母与兄弟姐妹的接连离世,让吴贻芳近于崩溃。在姨父的关心和帮助下,吴贻芳重拾起生活的希望,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这样的经历磨炼了吴贻芳的毅力和品格,让她此后遭遇任何困苦与艰难都能坦然面对,永不退缩。
1914年,吴贻芳随姨夫来到北平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附属小学的英文教职,这是她教育人生的开始。两年后,吴贻芳作为特别生插班进入金陵女子大学,在此期间,她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爱国主义历史洪流中。1919年吴贻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是中国本土最早获得学士学位的女性。1922年,吴贻芳获得巴勃尔奖学金,远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专业深造。在学校,吴贻芳不仅成绩出类拔萃,也极具号召力与影响力,她时刻关注国内形势,为祖国的命运呼号助力,面对诋毁中国的言行,愤然反击,捍卫祖国的尊严。
北伐战争胜利后,吴贻芳收到母校的邀请,回国就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职务,开启了吴贻芳执掌金女大23年的教育人生。在执校期间,吴贻芳历经学校立案注册、调整学校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抗战时期内迁和战后复校种种艰难。在教学和管理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使学校在教育水平上与世界知名大学同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妇女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
1956年,吴贻芳被选为江苏省副省长,主管教育工作,履职期间,吴贻芳积极参与考察调研,先后通过会议和撰文的形式,对幼儿和学龄前教育、独生子女教育、中学教育结构改革、工读学校的建设和选派留学生等许多问题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为江苏省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身患重病的吴贻芳坐着轮椅,坚持参加民进江苏省委会暨南京市委会在北极会堂召开的庆祝大会,会议还特意安排播放她的录音讲话。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安危一直坚持到会议结束。这是吴贻芳漫长人生中最后一次参加活动,也是她最后一次和她热爱的教师会员在一起。
吴贻芳一生未婚,世人都戏说她把自己嫁给了金女大。她执掌金女大23年,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对女性的独立和地位提升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吴贻芳秉承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积极提倡女子人格教育,尤其重视妇女独立思想的培养。她教育学生不能附属于男性,女性不仅在经济上要独立,还要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人格,有自己的事业。为培养这样的独立精神,在金女大,凡事都必须自己做,学生们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吴贻芳以身作则,做学生的示范,也因此,她在金女大实施的人格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成效。除了对学生思想知识方面的教育,吴贻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比在意。金女大定期为学生们提供身体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身体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治疗,定期追踪复诊。这样的医疗保障条件在那个时代是首屈一指的。金女大的学科设置,与那些以男生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不同,充分考虑到女性特点和当时女性就业的社会需要,设置适合女性的课程就能更好地服务妇孺,将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吴贻芳不仅是教育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她精心设计学生社会实践,既培养了自己的学生,也与那个时代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担负起了教育和改造国民的责任。
吴贻芳是中国社会第一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女性,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本质,努力践行着 “厚生”的教育理念。但吴贻芳 “素来不做文章”,没有系统的理论著述。这本《造就女界领袖:吴贻芳教育文选》由语文教育专家吴贤友编选,收集了吴贻芳散落于各处的各个时期的演讲、报告和书信。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了解她的“厚生”教育思想和“造就女界领袖”的办学宗旨,记住这位中国妇女解放史和女性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女子金陵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