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用知识、本领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教育要配合实践: 车向忱教育文选》
时间:2024-07-25 09:28:43 点击:269 作者:郑苗苗
车向忱(1898年-1971年),原名庆和,辽宁省法库县人。著名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救亡运动先驱,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重要领导人之一。
成长经历
车向忱早年在法库县中学、北京大学高等补习班、中国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1925年毕业后回到沈阳,任教于东北大学附属中学等三所中学。他在东北首创平民教育,先后组织成立了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9月27日,车向忱与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陈先舟等在北平奉天会馆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1935年到西安,在东北军将士中进行抗日宣传,同年夏天,创办私立东北竞存小学,发起成立东北民众救亡会,任主任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坚决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立场和主张,积极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做出重大贡献。1937年,他与杨明轩等共同发起成立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1946年,抗战胜利后,车向忱回到东北解放区,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
1949年后,他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委员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等职,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车向忱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他著有《打破迷信》《辽宁国民简易教育概况》《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经验》和《怎样教育新的一代》四本专著和180多篇有关教育、时政等方面的文章。
图书信息
《教育要配合实践: 车向忱教育文选》由车向忱的后人车红编选,共分为七辑:综述;挽救国家危亡,平民教育研究;救亡图存,国难教育研究;1949年后进行社会主义新教育制度改造;教育为本,师资为先 (教师篇);怎样教育新的一代 (幼儿教育篇);怎样教育新的一代 (学生教育篇),翔实记录了车向忱从事教育工作的感悟、发现和具有远见卓识的观点,以及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下先生赤诚的教育热情。
作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驱者,车向忱在平民教育、国难教育等方面多有论述,在平民教育方面,著有《家庭教育法》《女子教育》《国民简易教育是其他正宗教育的先决问题》等文章;在国难教育方面,著有《东北民众的重大使命》《加紧实现扩大的国难教育》《东北奴化教育的一斑》等,其对国难教育的关注,展现了一个社会活动家的政治眼光和敏锐洞察力。
他的教育思想始终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倡导学以致用,反对“洋教条”。他的教育思想是其丰富的办学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开创性、科学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他经历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平民教育创办人、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大学校长,直到担任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他亲自培养的学生数以万计,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教育研究,教育是他终身的追求和使命。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特别是东北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几代人。同时他的论著也被时代所影响,能中找到时代的印记。能抓住时代所需办教育,正是车向忱教育思想屹立不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