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more

开明老课本典藏系列

开明典藏系列

薄冰英语语法系列

开明英语语法系列

新标准英语语法系列

中学生英语限时训练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语文快乐魔法世界

新课标常备词典系列

数学工具书系列

小学生多功能词典系列

作文全观察系列

小学生读美文写作文系列

精品作文

阅读起跑线

新理念小学生开放习作

华杯赛系列

小学数学应用题系列

班干部系列

社科文艺类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渔夫阅读·新课标必读名著

新文学选集第一辑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

读成语识天下——走进中国传统文

CQ创造力培养绘本系列

EQ情商培养绘本系列

IQ智力培养绘本系列

情绪力培养绘本系列

贴纸书

写给学生的传统文化

书名

书名

丛书名

著译者

书号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新闻列表 » 新闻

历史文献与文学读本的合璧

时间:2025-03-17 09:06:18  点击:124  作者:

  

 

 

《初中国语课》,叶圣陶、顾颉刚主编,商金林、李淑英校注,开明出版社2024年9月第一版

 

  一函精美的“百年珍藏版”《初中国语课》拿在手里,心中生出很多感慨。这是最近刚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顾颉刚主编,商金林、李淑英校注的全新版本。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也作为一个关心基础语文教育的教师,更作为一个刚刚陪伴女儿完成了她的中学阶段的家长,我为这套书的内容、情怀、理念、形式等诸多方面所震撼,不禁发出一声“相见恨晚”的感叹。

 


  正如商金林先生在《覃思卓识,远逾前修——叶圣陶、顾颉刚主编的初中语文奠基作〈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一文中所说:“作为我国初中语文的奠基作,《初中国语课》对初中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文体而言,既有散文、小说、诗歌、自传、说明文、议论文,也有戏曲、童话和神话,涵盖了古今的‘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内容极其丰富。”也就是说,这套书不仅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艺术价值,它是历史文献与文学读本的合璧,也同时体现着20世纪20年代初的教育理念与新文学理念。

 


  全书一共六册,经过大师级专家的精心选编,体现出知识面广、训练方式全面、难度循序渐进等特点,正好对应现在为时三年的初中学段,适合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恰似该书第五册的《编辑例言》中所说:“本书选择宗旨,以具有真见解、真感情及真艺术者,不违反现代精神者为限,不规规于前人成例。”校注者商金林先生称赞其“所选课文,必求精允,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的诗文方能入选,反之则一概屏绝”,是体现着“五四”一代文学者与教育者的核心理念的精品。

 


  即以第一册为例,足可看出教育者的良苦用心是如何体现在选文和编排之中的。本册以蔡元培1918年的讲演《劳工神圣》开篇,其篇幅短小、情感充沛,不仅易读易感,同时也直接体现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新观念,于文学的阅读中同时体现了现代思想的教育。正如校注者在“延伸阅读”中所强调的,“劳工神圣”这个口号“对个体人格养成、民族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价值”。这个价值观念,不仅在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今天的青少年有同样的教育意义。紧接着这篇演讲之后,就是胡适的《新生活》与蔡元培的《我的新生活观》,都是寓教于文、启蒙心智的重要文献,倡导青少年要“认真”地对待生活,知行合一,重在行动。事实上,这个理念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它既符合“五四”新文化运动核心的“立人”思想,更符合“为人生,并且改良这人生”的新文学理想。对于今天的初中师生来说,这套书不仅可以配合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教育方面生动而具体的文本依据,以此贴合学生的读与行,其效果必定比抽象空泛的方法来得亲切和实际。

 


  此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教育史的研究者而言,这部书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商金林先生曾对此书的成书经过有过非常细致的考证,特别是从编者的角度,通过对其思想、立场、具体工作等方面的考证,考察了此书背后的思路和宗旨。比如对于胡适、叶圣陶的工作,商金林先生就认为:“胡适当时是红极一时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也是教育和出版界的领军人物”,从第二册开始添列本书“校订者”首席,本身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现象。而“叶圣陶当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师,继而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执教,还担任过北京大学预科的讲师;1922年秋到上海神州女校和复旦大学教国文,从初小、高小、中学、师范、高中一直教到大学,实践经验丰富。……既能承前启后,融会贯通,又能兼收并蓄,择善而从,适合学生的程度,符合时代的要求”。在复杂的成书过程中,编辑者是核心,他们的经验、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署名在后,可他为这部教材付出的辛劳最多”,因此,无论对于现代文学史和教育史的研究,还是对于叶圣陶研究,这都是一部珍贵的史料。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张洁宇教授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