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more

开明老课本典藏系列

开明典藏系列

薄冰英语语法系列

开明英语语法系列

新标准英语语法系列

中学生英语限时训练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语文快乐魔法世界

新课标常备词典系列

数学工具书系列

小学生多功能词典系列

作文全观察系列

小学生读美文写作文系列

精品作文

阅读起跑线

新理念小学生开放习作

华杯赛系列

小学数学应用题系列

班干部系列

社科文艺类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渔夫阅读·新课标必读名著

新文学选集第一辑

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

读成语识天下——走进中国传统文

CQ创造力培养绘本系列

EQ情商培养绘本系列

IQ智力培养绘本系列

情绪力培养绘本系列

贴纸书

写给学生的传统文化

书名

书名

丛书名

著译者

书号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新闻列表 » 新闻

纪念杨东莼诞辰125周年: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坚守与启示,从《谋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读懂教育的初心

时间:2025-09-30 10:11:24  点击:16  作者:郑苗苗

  

  今年是杨东莼先生诞辰125周年。在时间的长河中,120多年足以让许多记忆变得模糊,但杨东莼先生在教育领域留下的思想遗产,却如同璀璨的星辰,始终照亮着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

 


  作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最早接触、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自觉以此指导教育实践的学者之一,杨东莼以“盗火者”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哲学、史学与教育学领域,用一生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与价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探寻。

 

杨东莼的人生轨迹与教育坚守

 

  杨东莼(1900-1979),原名岂匏,号人杞,曾用罗东蓴化名进行地下活动,后改名杨东莼,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00年农历三月八日,杨东莼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6岁入醴陵私塾,1909年随父到长沙,入明德学堂。1911年父亲去世,回醴陵县城朱子祠高等小学学习。1913年参与了由在校学生黄龙联合的十三子罢课学潮。1915年考取长郡中学(学制四年)。

  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1年入本科学习。1920年3月,与邓中夏、罗章龙等参加了由李大钊直接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创办活动。

  1923年春,从北京回到湖南长沙,先后执教于长郡中学和协均中学。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任湖南省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兼任工人日报社社长。

  大革命失败后,杨东莼东渡日本留学,研究唯物论并从事翻译工作,出版了《费尔巴哈论》《古代社会》等译著,并著有《本国文化史大纲》《中国学术史讲话》等著作,曾被誉为“三四十年代中国八大史学家之一”。

  1930年回国后仍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杨东莼与沈钧儒、陶行知、邹韬奋和曹亮等发起组织救国会,积极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底,杨东莼到广西创办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吸收大批进步学者讲课,培训抗日干部。

  抗战胜利前后曾任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教授,香港达德学院代理院长、香港大公报社顾问等职。

  解放后,杨东莼历任广西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

  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第四届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中央副主席。杨东莼在广西、湖北工作期间,负责筹建了广西民进、武汉民进,同时协助成立湖南民进。

  1979年9月25日,杨东莼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他的一生,跨越了近代中国的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从求学探索到投身革命,从传播真理到深耕教育,每一步都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紧密相连,用行动诠释了一位教育家的责任与担当。

 

杨东莼的教育思想

 

  杨东莼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的“现象级人物”。

  在办学方向上,他坚持革命办学,驳斥“教育救国论”,将政治教育置于首位,聘请进步教师开设马列主义相关课程,明确教育为政治与革命服务。

  在教育定位上,主张办“不泥古、不媚外”的中国本土现代化教育,早年便探究教育理论,逐步形成完整现代教育管理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提倡全面发展,重视“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汲取生活教育精髓,反对传统与洋化教育,强调教育结合生活与生产、服务人民与革命。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出有组织引导的“自由研究”,采用课堂授课与自学、小组讨论结合的启发式模式,不依赖固定课本。

  在德育模式上,杨东莼从“团体生活”入手实施集体教育,设立班主任制与“生活互助会”,开展军事训练和集体活动,破除个人主义,培养集体精神。

  在师生观念上,要求教师具备对教育的兴趣、对学校的热情、与同事的协作等八项素养,对学生则强调改变个人本位、混资格等观念,重视实干与自动研究。

  在治校与科研方面,他坚持民主治校,设立各处室联席会等议事机制,同时重视科研与人才培养,构建起系统的教育实践体系。

 

《杨东莼教育文选》的出版价值

 

  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谋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杨东莼教育文选》,是杨东莼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收录了杨东莼从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30余篇代表性教育论文、演讲与报告,涵盖教育理论批判、青年读书问题、学校管理、战时教育、文化动员等多个领域,完整呈现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思考与实践成果。

 


  本书将分散的教育论述汇集起来,清晰展现了杨东莼教育思想的形成脉络与核心内容:

  一方面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生活教育运动、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等课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杨东莼在书中提出的“教育要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等观点,并非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而是基于数十年教育实践的总结。这些思想对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中“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如何提升教育的实用性与创新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东莼的教育思想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又有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实践相融合的结晶。

  虽然时代在变化,但蕴藏其中的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对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建设发展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现如今,杨东莼先生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的教育思想与精神情怀,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谋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杨东莼教育文选》不仅是对他教育思想的整理与传承,更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的一份宝贵“指南”。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当以杨东莼先生为榜样,汲取思想力量,探索教育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