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音像业:开启属于自己的网络时代
时间:2014-02-11 10:54:04 点击:2745 作者:孙海悦
“唱片作为一种音乐载体的生命力到底还有多长?音像业的未来难道只有免费的数字音乐一条路可走?”去年12月举办的2013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令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对音像业的前途有了新的认识。他的感触也是业界人士对音像业在新一年发展前景的集体发问。
2014年已然开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将给音像业带来更新气象。“坚持精品战略,在艺术性、市场性和导向性方面精益求精,研发和推出具有鲜活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产品”成为业界共识。
政策指引 方向更明确
音响发烧友把展示高级音响和影视设备的房间塞得满满当当,音乐爱好者挨个摊位仔细挑选购买心仪的唱片,参加王宏伟和朱哲琴新专辑签售活动的队伍排到了走廊上……
“音像业已经很不景气了,怎么会冒出那么多民营的小型唱片公司?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需求?”这是王炬参观2013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的最大感受。他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感叹道:“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发展的方向和消费主流,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处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期,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多于欢乐,甚至没有看清前方的路途就争先恐后地放弃。面对痴迷的音乐消费者,我们该拿什么奉献给他们?”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音像业从业者要正视音像业面临的传统发行渠道萎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带来的音乐消费方式改变的现状,积极探索、开拓思路,抓紧时间做出切实成效。”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编室副主任杨倩认为,中央提出“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对于受众和市场逐渐缩小的传统音像业来说尤其如此。
举措有力 发展正当时
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流量83%来自于音像节目,每天音乐、影视剧等作品的下载量超过2亿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音像电子处处长许正明对记者分析说,音像业由于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是文化产业中一个基础性行业。音像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无论是音乐、戏剧、动漫、影视剧,还是教育、科普、农业、百科等方面的音像产品,都广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当前,音像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许正明认为,这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通过北京、上海、广东、成都4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建设,音像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二是国家鼓励和支持重点原创音像作品,通过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动漫专项资金、民族语言文字专项资金资助,引导和支持出版了一大批优秀音像制品;三是数字音乐和数字视频行业持续发展,一些骨干音像出版单位积极向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音像的产值已经突破600亿元;四是2013年国家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和“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意见,随着4G牌照的发放、4K高清电视的推出以及“三网合一”的加快,特别是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原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合并,为音像业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五是国家加大了对数字音像版权的保护力度,数字音乐、数字视频开启了付费商业模式,非法传播和非法下载得到有效遏制。
放眼未来 做实做好现在
“作为音像出版工作者,既要放眼未来,更要脚踏实地将手头的工作做精、做专、做好。”杨倩进一步解释说,首先要有版权意识,不仅注重保护自身音像产品的版权、尊重他方的版权成果,更要着眼于已有版权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要坚持精品意识,不但节目的创意和研发要抓精品,更要在出版管理流程中体现严格管理、提高效率的精品意识;再次要具备开放性和前瞻性,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实现跨载体传播和应用,将音乐内容与科技进步更好融合。
“2014年音乐行业要有所为!”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臧彦彬说。他谈道,2013年,传统唱片销量持续缩水,原创流行乐唱片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低,在此背景下,新汇集团将继续努力创新,积极探索音乐文化发展模式,为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
放眼未来,王炬认为,免费音乐的路已经越走越窄,“当资源枯竭时、当音乐不能使音乐家生存时、当音乐产品的价值不足以支撑一个音乐产业时,一定会出现新的能改变这一切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从2004年到2013年的整整10年间,音像业在痛苦中挣扎,虽步履维艰,但从未失去信心和希望。愿我国音像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2014年开启属于音像业的网络时代。”许正明最后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