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境界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写作的三重境界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实,何止习武之人要经历这三重境界,写作之人的人生大致也如此,写作的作品更是如此。只不过大多数的人品与作品,连第一重境界都没走进。见清自己已是实属不易,而真正见到天地的更是少数,至于见众生者,世界之大寥寥几人而已。
这篇文章,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写出一篇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只是想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用心的写作者,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第一重境界:见自己
见自己有两重含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第一重含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是写作之人的境界。
很多人开始写作的目的都是“自己”:我从几岁就开始有一个作家梦,我想实现这个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很难上首页,而不上首页就无人问津。再看着首页质量参差不齐的爆款文,每个人的心态多少都会发生一点变化,开始过分关注那些数据。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好像被首页绑架了一样。我从来不写爆款文,见到首页一些鸡汤文不禁开始怀疑首页的水准,但自己连载的小说上了首页又会狂喜,会对那几个提醒魂牵梦萦。好在我及时幡然醒悟,才又回到了勤勤恳恳写作的路上。
是我写文章,不是文章“写”我。是我用这个平台,不是这个平台“用”我。如果本末倒置,为了无足轻重的事情扭曲自己的初心,那才是小格局。
你到底是被什么在驱动着写作?如果是金钱,那么大可以去研究爆款文的套路,去收藏那些“教你写出爆款文章”的文章。如果是喜欢,那就默默地写,写作只为取悦自己,而名与利,只是你爱好的衍生品罢了。
最怕的一种人是半吊子,在此岸望彼岸,两头不到岸。明明心里喜欢写作,却被爆款文章弄得很难受,渐渐开始玷污原先的文章。明明就是想要出名,但是又觉得还想保持一点写作人的操守。试问,你连自己写作的目的和初心都无法确定,“自己”都“见”不清,连第一重境界都达不到,又如何去见天地和众生呢?
第二重含义,知道自己在写什么,是作品的境界。
前面已经说过,阅读量、喜欢数、评论数都不是目的,但却可以是标准。当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写下一篇文章,发表出去的那一瞬间,它再也不是你日记本里的一个美丽秘密,而是一个投放市场、等待读者检验的产品。有些人常常感到很困惑:我用尽真情实感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被编辑拒稿,反响平平呢?一枚石子投入湖里,总该激起一点涟漪吧?
日记这种文体,是我们从小学就会开始写的,写了几十年,现在还在写。这种文体毫无难度,通篇的“我”: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感情出现了什么波动。说得好听点,是真情实感;说得难听点,是流水账。读者只能从你的文章里面,看到你自己。除非你是大V,你是被簇拥者,不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很少会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你说你自己——毕竟,人们并不感兴趣你是谁,并不想看通篇的“你”,人们和你缺乏共鸣,甚至对你出现的感情莫名其妙。
有人说:我就是想写我的感受,不好吗?好,你能迈出坚持写作的第一步,已经甩下了很多人。但也不得不承认,写作的感情无高低,但作品的水准有高低。就像从日记,到随笔,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到长篇论文报告,随着年岁和学历的增长,我们写作的体裁、难度和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大师的作品之所以水平高,是因为千千万万个人从他构建的世界里中看到了自己。我相信,很多人会很想知道,如何跳脱“自己”的桎梏。那么请进入第二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见天地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像是那只坐井观天的青蛙,目之所及,明明是“自己”的视野,却误以为这就是天地。当然,青蛙也有青蛙的自得其乐。但你若听了外面的天地壮阔,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向往,不甘心只困在这圆形的狭隘的天空,奋力一跳——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第二重境界:见天地。
天地虽大,却也江湖险恶,难辨是非,但你会爱上它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山之后还有高山。一个人,见到自己是何其幸事。而当你不甘心只见到自己,又努力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见天地依靠的是大量的阅读和输入,进而不断改进自身。每当我读到连载小说专题主编一鸣笔耕不辍连载的精彩故事;读到饱醉豚犀利的文笔和强势的思想价值观输出;读到金芽儿姐娓娓道来,如春风和煦的文笔;读到很多精彩独到的影评时,真想冲破屏幕,去向他们讨教一二。
每个人的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不用说那些大师的作品,古今中外的名家:钱钟书、鲁迅、萧红、张爱玲、余华、刘瑜……托尔斯泰、契诃夫、卡夫卡……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我只是列举了几个我喜欢的作家,在写作上这样闪闪发光的人浩瀚如星辰,你自然也可以找到你所仰慕的写作大家,去细细研究他们的风格,锤炼自己编写情节、塑造人物、精准用笔的水平。可以说,你走进了写作行的顶尖领域,发现原来天地间竟然有一些和你有着同样信仰的人,照见你的渺小。
只有前期不断学习,找准一个你喜欢的风格,不断模仿名家,到最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独到风格。当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高手不断切磋、相互探讨,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成为让所有人仰望的高山。
第三重境界:见众生
“我曾经看山是山,而后看山不是山,而今看山还是山。”这句话非常有深意。
电影里,当一个人见到了自己,也见到了天地,成长为武术高手,一代宗师,必然渴盼反哺众生。管他“东方不败”“独孤求败”,就算真的称霸武林,成为顶级高手,但如果没有对手,那又有什么趣儿!我们说的侠之大者,往往是张三丰这样的人,把自己的武功在武当门派传递下来,收了一众弟子,弟子传弟子,又在民间做好事。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一开始,我们写作的小格局,是“见自己”。最后,我们写作的大格局,返璞归真,还是见自己——却是见到千千万万个自己,也就是“见众生”。
在我的理解里,见众生,就是一个写作高手,作品里眼见民间疾苦,世间困惑。他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反哺给大众,启发大众,让大众有所共鸣和收获。当你已经成为了一个写作高手,技巧高超,追随者众,一言一行都举足轻重,你又会作何选择?
咪蒙是一个拨弄文字的高手,却选择了通过爆款文章把粉丝“变现”,甚至传输一些充满戾气的价值观。我不评判她是对是错,我只是觉得有点遗憾罢了。她本可以走进第三重境界,“见众生”,成为时代名家也未可知,如今,却只成为了一个浮躁的时代红人。
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可他却是一个“平民化”的人。他擅长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 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俗话说,作品见人品。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他更是有一颗“平民树”,如果有平民遇到什么困苦,可以来树下摇铃。托尔斯泰就会把平民亲自请上去,和他聊天对话,尽力帮助解决疾苦。而这些和平民的交流,也成为他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老舍先生作品,我最爱的是《骆驼祥子》。虽然作者写的是祥子的故事,但我们知道,在旧中国,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祥子,有千千万万个上进的、健康的祥子,最后都变成了堕落的、腐坏的祥子!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直企图变笔为刀,刺痛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他文章中的很多道理,在今日看来,仍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真正的大师往往执一支冷峻的笔,怀一颗悲悯的心。他们名气甚高,却从不哗众取宠。他们的作品可以见众生,反映众生,敲打众生,启迪众生。千千万万个人可以在他们的作品里看到自己,有所体悟。
这才是真正的大境界,仰之弥高。
而现在的我,只能说是那只刚刚跳出了第一境界的青蛙,还在不断求经问道,在第二境界里钻研琢磨。有时看到某些精彩的作品,也会有些沮丧,觉得写出这样好句子的人,我怕是永远赶不上了。直到把三重境界与写作联系起来,我才领悟:哪有什么巅峰,我们不过都是登山人罢了。即使攀至一个山头,远远眺望,景色壮观,却也永远还有下一个山头、下一次攀登。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只要心上有路,我们终会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抵达属于自己的巅峰。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追求,希望喜欢或者收藏这篇文章,好在写作之路上,时时刻刻勉励与审视自己。
写作路漫漫,与君共勉。